图说文新

“寻根红色新闻,坚定理想信念”威尼斯官网师生奔赴延安学习考察2021-10-20    图文:文新院 编辑:刘丰源 审核:烁宁


一张张黑白照片,一间间窑洞旧址,一段段红色故事,印记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红色历程。10月8日至11日,8797威尼斯老品牌vip版新闻学系师生奔赴延安学习考察,走进红色新闻现场,追寻红色历史,开展红色新闻实践,感悟新闻人的使命和初心。



延安新闻纪念馆坐落在清凉山南麓,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。1937年党中央到达延安后,清凉山便成了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。当年,清凉山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,办起了报纸、刊物、电台、印刷厂,及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,宣传了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。把党中央的英明主张,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,把人民群众的呼声,把胜利的希望,展现在亿万军民的面前。



他们在潮湿的窑洞中,用马兰纸抄报撰稿,借马灯的微亮排版印刷,把党的报刊和马列著作送往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,从而彻底打破了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对我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封锁。

步入延安新闻纪念馆大厅,毛泽东同志题写的 “深入群众,不尚空谈” 赫然映入眼帘,简单的八个大字凝聚着“贴近实际、贴近群众、贴近生活”的新闻宣传精神。石刻上面的钢笔赫然屹立,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以笔为枪、起而行之的斗争精神。



新闻系教师赵竞学看了之后深有感触:“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,只有深入群众生活,挽起袖子调查,脚粘泥土采访,心无旁骛思考,笔端才能蘸上情感,镜头才能捕捉真实,作品才能彰显价值。”

延安新华广播电台,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。“大家看,第一孔石窑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室,这里传送出第一道红色电波。”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师生们讲述着历史。



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,1940年12月30日,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—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把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。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接到听众从北平、南京、昆明、重庆等地带到延安的信,来自昆明西南联大的一封信说:“听了你们的声音,就像在茫茫黑夜中见到了灯塔。”

一台高1.2米、长2.3米、锈迹斑斑的印刷机令师生们印象深刻,这台印刷机见证了中国早期印刷出版业的沧桑历程。据讲解员说,为了闯过敌人的封锁线,地下工作者将机器拆卸成零件,全部装到棺材里,机智巧妙的将印刷机顺利运抵苏区。



1944年,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印刷厂题词:“艰苦奋斗”,并指示:“印刷厂的工作很重要,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,办好一个印刷厂,抵得上一个师。”

延安时期,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获得蓬勃发展,清凉山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闻圣地。老一辈革命家非常重视党的新闻事业,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等亲自为报刊写稿、修改新闻稿件。毛泽东主席曾为新华社撰写评论、消息100余篇。这一时期,先后恢复和创办了《红色中华》《新中华报》《解放日报》《边区群众报》。



老一辈新闻工作者,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正确领导,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,呕心沥血,艰苦奋斗,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,为唤起民众支援革命,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

风雨兼程路,峥嵘岁月稠。延安之行学习考察令师生们受到强烈震撼和心灵洗涤。邢渊渊老师说,陈列在展馆里的几百余件照片、实物、文献、图表资料等革命文物,向世人证实这是一种将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的信仰,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用血肉之躯凝炼的精神内核,如同一盏引航的灯塔,在茫茫黑夜中照亮前行的方向,指引着后来者前赴后继,勇往无惧。



21级新闻与传播专硕李扬说:一篇篇新闻稿、一道道红色电波犹如新鲜的血液,从延安这颗红色心脏不断迸发至全国各地。在抗战最艰难时刻,正是这传遍大江南北的红色声音,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。在那个年代,新闻的力量前所未有,新闻工作的困难也超乎想象。这次的红色洗礼,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,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,我要铭记新闻人的初心,学习和践行老一辈新闻人的宝贵精神。





关闭